引言:產業化拐點確立,三重驅動開啟萬億賽道。人形機器人板塊正從主題投資邁向成長投資,2025年有望成為量產元年。技術端,大模型突破通用 性瓶頸,DeepSeek 低成本訓練范式加速AGI 落地;產業端,特斯拉、英偉達、 華為等科技巨頭密集布局;政策端,政府工作報告明確,培育具身智能等未來 業,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。我們預計,2025年出貨量將達萬臺J別,2027 年特斯拉目標產能突破百萬臺,產業鏈長期成長空間打開。
產業邏輯:AI 賦能+巨頭入局,三重驅動強化趨勢。1)技術基座升J:非 具身大模型實現任務分解與規劃,具身大模型直接輸出G頻動作指令,AGI 終J 形態下機器人將具備單模型閉環、主動理解與強適應能力;2)場景成本突破: 特斯拉 Optimus 將率先導入超J工廠,車端供應鏈復用推動售價降至2-3萬美 元,遠期規模效應下成本有望進一步下探;3)政策密集催化:2025年政府工作 報告次將具身智能納入未來產業培育,地方政策圍繞技術攻關、產業集群、應 用示范三方面加碼,形成“定調-地方落實”的立體支持體系。
供給維度:產業巨頭形成多維共振。
1)特斯拉:2025年計劃出貨數千 臺,2027年目標百萬臺,硬件方案趨于鎖定,復用汽車降本經驗;
2)華為:具 身智能創新中心聚焦“大腦”(多模態大模型)與“小腦”(柔性制造技術);賽力 斯啟動具身智能團隊招聘;
3)英偉達:構建三大機器人協同平臺,形成“訓練- 仿真-部署”閉環,聯合Figure、宇樹等14家廠商推動通用機器人開發。此外, Figure Al、宇樹科技、優必選等創業公司啟動量產,小鵬、比亞迪等車企復用汽 車供應鏈切入賽道,北京、上海等十余省市出臺專項政策推動產業集群發展,協 同創新與生態共建成為產業化關鍵驅動力。
產品維度:確定性+G壁壘/G價值量為核心主線。
1)感知層:六維力傳感 器通過準確力學反饋實現力控交互與平衡調節;觸覺傳感器向MEMS 微型化/柔 性化升J,電子皮膚技術加速突破;視覺方案中,特斯拉延續純視覺路線,國內 多 采 用 3D 視覺融合激光雷達提升環境建模精度;
2)執行層:諧波減速器是旋 轉關節核心部件,行星滾柱絲杠是直線關節核心部件;無框電機與空心杯電機分 別適配關節與靈巧手驅動需求。當前產業鏈G價值、G壁壘環節集中于行星滾柱 絲杠、六維力傳感器、空心杯電機及 MEMS 觸覺傳感器四大方向,國產替代空 間顯著,具備技術卡位能力的廠商有望率先搶占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紅利。
投資建議: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,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G地、未來產業 的新賽道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產業奇點已至,應用端、成本端、軟件端迎來三 重突破,產業化關鍵瓶頸正在打開。
推薦:1)供給維度:把握科技巨頭、創 業公司、汽車主機廠和產業政策的持續共振,看好特斯拉0-1產業化進程,小米、 小鵬等強智能化主機廠在機器人領域布局,以及宇樹、智元等下游需求確定性強 的國內供應鏈;
2)產品維度:綜合價值量、國產化率及市場規模三維度,建議重 點關注行星滾柱絲杠、六維力傳感器、觸覺傳感器等低滲透率、G成長性賽道。 建議關注:汽車零部件公司具有強客戶卡位優勢、強批量化生產能力,且主業產 品與機器人具有G度相通性。汽車主機廠紛紛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,機器人供應 鏈與車端將有較G重合度。推薦汽配機器人標的【拓普集團、伯特利、均勝電子、 雙環傳動、豪能股份、隆盛科技、銀輪股份、富臨精工、中鼎股份、地平線機器 人 、 黑芝麻智能 】 。
![]() |
機器人底盤 Disinfection Robot 消毒機器人 講解機器人 迎賓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底盤 商用機器人 智能垃圾站 智能服務機器人 大屏機器人 霧化消毒機器人 展廳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底盤 核酸采樣機器人 智能配送機器人 導覽機器人 |